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势严峻,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据很大比重,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钻管理上的漏洞,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实施精准诈骗,钻管理漏洞,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月5日至11日是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7日是宣传周电信日。本届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倡导全民共同关注网络安全,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全民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梳理了一起典型的金融电信诈骗案例,总结了打着“消除校园贷”旗号进行电信诈骗的骗子的这些“套路”,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市民朋友的警惕。
案例
有校园贷需注销?被骗26万
黄军(化名)于2021年4月17日接到了自称是某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受银保监会委托,来协助黄军注销校园贷,并如实说出了黄军身份证号、毕业学校等个人信息和借贷情况。应黄军多次要求,对方还出示了相关工作证件以及银保监会的授权书,以证明其身份及话语的真实性。黄军信以为真,一步步被引导至QQ群做视频分享,并配合其下载安装可以借贷的APP软件,进行安装和清空回收额度调整征信等工作。
在通过贷款向对方陆陆续续转了十多万后,黄军意识到了不对劲,他于4月17日晚至广州市海珠区派出所报了警,并试图向对方讨回转出的账款。对方向黄军表示,自己确实是该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把钱退还给黄军,但是随机又表示,钱款在退回的时候出现了对账不匹配的问题,要求黄军再次把从网贷平台上贷款所得的钱提现后转到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核对完毕后再把所有钱都退还给黄军。
黄军相信了对方的说辞,以为对方确实是银保监会委托的工作人员在做贷利率调控,加上出于对持卡人都做了实名制的信任,在4月18日上午又向对方转账了十多万元。结果显而易见,黄军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转账完后对方彻底失联,他才意识到自己完全落入了电信诈骗的圈套,前前后后总计被诈骗了近26万元。尽管4月18日的转账操作黄军均录制视频、音频证据上报公安调查,并且该事件也已立案,被列为刑事犯罪案件,但是一年多过去,黄军表示,至今尚未能追回全部被骗账款,而自己也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压力。
南都·湾财社记者向该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咨询了相关情况,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纯粹是不法分子冒充该机构工作人员实施的诈骗行为,事实上,该公司的业务产品并没有涉及过校园贷,而对应的借贷业务也始终规范运营,不会轻易联系用户实施注销,更不会以“清理校园贷”为理由怂恿用户对账户进行操作。
套路拆解
利用“校园贷”设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套路
这其实是近几年来犯罪分子利用“校园贷”设计实施的典型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在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诈骗目标的个人身份信息,再打着“注销校园贷”的名义,用私人电话、社交账号等随机联系,利用伪造的相关部门的“红头文件”,恐吓受害人如果不清理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支付高额利息等,让受害人通过多个第三方平台贷款并在提现后分别转入指定的个人账户,从而骗取资金。
在受害人察觉到不对之后,不法分子又提出可以返还钱款,让受害人放松警惕,但紧接着又提供了对账不匹配的截图,诱导受害人再次转账,形成诈骗“套中套”。被骗者可能会向多个平台借款之后向骗子转账,一旦上当,则很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背负上巨额债务。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及投诉网站,已有多名人士表示,自称收到了某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电话,并被诱导办理消费贷款。
作案套路分析:
1.骗子自称某金融机构客服,并能报出受害人姓名、身份证、毕业学校与借贷信息,取得受害人初步信任。
2.骗子称受害人用学生身份注册,不符合规定,需要注销账户,否则影响征信,同时会导致受害人借贷利息变高,即收取受害人本金,也就是无端端扣款甚至欠费。
3.骗子会向受害人提供伪造的金融机构工作证、银保监会授权公司处理“校园贷”的授权证书等内容,打消受害人的疑虑。
4.骗子会试探受害人哪些渠道能借到钱,并且骗子会有目的地诱导受害人打开某些可以借到钱的平台,让他们核实可以接到的贷款额度。
5.骗子会诱导受害人从借贷平台上将贷款提现至本人银行账户,再从本人账户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
6.骗子声称在将钱款退回受害人时显示对账不匹配,要求受害人再转一笔钱给他们,核对完毕后再把所有钱都退还给受害人,造成受害人进一步的财产损失。
广东省公安厅则提醒广大市民,多留意“12381”或者“96110”预警短信或电话,如果收到短信或电话提醒,说明您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或者属于易受骗高危人群,请务必及时接收、接听,耐心听取民警劝阻,避免上当受骗。
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近日表决通过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多发高发态势难以有效遏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坚决打击治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此,监管部门也在做出相应的努力。
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案将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一部“小切口”的专门立法,该法案着力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建构,加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处罚。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
记者了解到,最近通过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主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个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变重“打击”为“打防管控” 并重。并对电话卡、金融账户、互联网服务的基础管理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从源头上斩断电信网络诈骗,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
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离不开对被害人个人信息的利用,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往往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基础。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有专门规定,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
今年以来,广东警方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为今年全省公安机关“三大攻坚行动”之一来抓,统筹全警力量与资源,全力推动打、防、管、治、宣五大措施。今年1至5月份,广东省全省共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285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423名,同比分别上升24.59%、54.10%。
南都·湾财社记者同步从广州市公安局了解到,广州市公安局全力推进“全民反诈、全警反诈”,进一步强化线索研判深挖,多轮约谈涉案开卡银行和通信运营商,压实主体责任。数据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广州市全市受理电诈警情同比下降20.2%,实际破获电诈案件4783宗,同比上升87.9%。
如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对于实质性地遏制电信网络诈骗,从短期抑或是长期效果来看,都会有很大作用。在此,记者也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提高警惕,提升自己的反诈意识,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信息,也不要轻易地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更不要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35-6010165*